選擇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通過食物與中藥配伍,經加工,可以制成體現中醫汗、下、溫、清等不同法則的飲食,主要有補氣益脾法、補血滋陰法、補腎益精法和益胃生津法等。
一 飲食要合理
在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之中,保證足夠的蛋白質攝入很重要。正常情況下,一般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入1克(小兒可多些,老人可少些)。人體中很多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質,如對代謝過程具有催化和調節作用的酶、激素,承擔氧氣運輸的血紅蛋白,進行肌肉收縮的肌纖維蛋白,構成人體支架的膠原蛋白等,都主要由蛋白質構成,故蛋白質生命的物質基礎,也是生命存在的形式。
人體對外來微生物感染所產生的抗體,一般都由丙種球蛋白形成,如果膳食中的蛋白質長期不足,將出現負氮平衡,難以維持組織細胞的更新。有些更新速度較快的組織,首先受到影響。例如肝臟內血漿蛋白的合成也依賴蛋白質,當后者攝入不足時將發生合成障礙,血漿蛋白濃度下降,全身可以出現水腫;小腸粘膜上皮1—2天更新1次,當蛋白質供應不足時,腸粘膜及其分泌消化液的腺體首先受到影響,可以出現消化吸收不良、慢性腹瀉等;肌肉也可由于蛋白質合成更新不足而發生萎縮;由于免疫抗體合成減少,機體對各種感染的抵抗力下降;膠原蛋白合成障礙則使傷口不易愈合。兒童時期蛋白質的缺乏,可使其骨質生長不良、智力發育障礙。另外,膳食中蛋白質所包含的氨基酸構成比例也應與人體需要相符,特別是在人體內不能合成的10種氨基酸(亦稱為人體必需氨基酸,包括異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色氨酸和纈氨酸),必須從每日的膳食中獲得,對于嬰兒來說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高蛋白含量的食物有牛乳、蛋、魚、肉類等,它們又稱為動物蛋白;另一類是植物蛋白,如雜糧(谷類)、豆類以及硬果類(花生、瓜子、杏仁、核桃仁等)。最好是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混合食入,可減少冠心病的發生機會。
食物中含有適量的脂肪也是必要的,它被稱為建造人體的原料。因為脂肪除供給人體能量外,還是人體組織細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磷脂和膽固醇等,細胞膜和外周神經組織都含有這些成分。飲食中的脂肪分兩種,一種為動物性脂肪,如豬油、肥肉、牛油、羊油、魚油、奶油、蛋黃等,另一種是植物性脂肪,如芝麻、茶子及加工成的麻油、菜油、花生油、豆類油等。一般說來,植物性脂肪比動物性脂肪好,因為植物油中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它可使血液膽固醇轉移到組織中去,從而降低血中膽固醇水平;還有觀點認為植物固醇結構類似膽固醇,可以降低膽固醇的吸收。
碳水化合物(糖類)也是構成人體的一種重要物質,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糖蛋白、粘蛋白、糖脂、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等都參與了人體重要的生命活動過程。有人認為我國的膳食組成是比較好的,較之歐美地區更為合理。由于我國的主食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因而冠心病發病率很低。然而,我國膳食組成中蛋白質的比例,還應再提高一些。此外,各類維生素、無機鹽以及各種微量元素也是人體所必需的,故合理的膳食除要求一定數量的各類營養素外,還應注意它們之間的合理搭配,不能使其中某些成分含量過多,應該提倡“合理膳食,平衡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