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代開創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斗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筑,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臺閣”斗茶。“臺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臺。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柜,里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后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
????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制作“團茶”的方法并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干,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干燥后儲存備用。
????不久后,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后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并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人們不再注重豪華,而更講究風雅品味。
????于是出現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眾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稱為“品茶的開山祖”,珠光使品茶從游藝變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歷經幾代人,到了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于我國明朝中后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庵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峰,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并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于中國。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缽,出現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