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產業發展
????三大瓶頸亟待突破
????與六堡茶市場的不規范以及生產企業的急于求成相比,對于六堡茶這個產業來說,產業發展基礎不穩、專業技術人員相對缺乏等更深層次的問題,則顯得更為突出。
????加快茶園建設化解原料之困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多名業內人士均認為,由于六堡茶本地毛茶缺口大,生產原料不得不依賴梧州以外區域,造成產業發展受到基礎不穩的因素制約。
????我們可以算一筆賬:2011年梧州全市加工六堡茶產量達8500噸,若按每加工1噸六堡茶需毛茶1.25噸計,加工8500噸六堡茶需毛茶原料10625噸,而2011年梧州全市茶園面積5.58萬畝,本地毛茶產量約為1324噸,這點產量連梧州中茶茶業有限公司一家企業生產所需都滿足不了。
????企業原料的缺口折射出我市六堡茶茶園發展滯后的嚴峻現狀,在本地毛茶原料緊缺的情況下,急于發展生產的六堡茶企業只能舍近求遠跳出梧州進購原料。
????2011年3月16日,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六堡茶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根據地理保護標志的規定,獲得保護的“六堡茶”為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葉種等適制茶樹的芽葉和嫩莖為原料,采用六堡茶初制工藝和六堡茶精制工藝并在梧州市轄區內加工制成,具有“六堡香”及紅、濃、陳、醇等品質特征的黑茶。這一規定,不僅終止了此前混亂不清的“六堡茶”概念,也為六堡茶加工企業在梧州之外適宜區域采購毛茶原料或建立生產供應基地提供了政策依據。
????“盡管如此,六堡茶是梧州這片土地上生產出來的特有的茶品種,其固有品質風味是與梧州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微生物條件息息相關的。”蒼梧六堡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利華認為,在六堡茶行業尚處于恢復發展階段,無論是從保證六堡茶品質、減低企業運營成本,還是從提高本地茶農收入等角度來看,加快本地茶園建設,最大限度地保證原料供應的本地化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尋找科技支撐彌補技術不足
????“專業人才的不足已成為我們企業發展的問題。”蘇淑梅告訴記者,盡管擁有一批制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茂圣公司在梧州茶葉界算是人才較為雄厚的一個了,但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茂圣人仍感覺到了人才不足對企業發展的巨大制約。
????我市于2008年編制的《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產業發展規劃》中指出,在眾多六堡茶加工企業中,除等少數幾家企業有茶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外,其他企業基本上都是聘用原梧州茶廠的退休技術人員為制茶師傅,出現有幾家企業同聘一個師傅的現象,茶專業技術人員滿足不了生產需要。
????另據了解,在全市3000多名六堡茶從業人員,絕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經過專業培訓的茶藝師或者取得茶藝資格證書的專業人才不及總從業人數的十分之一,更沒有與國際接軌的統一檢測標準和鑒定人員,稀缺的專業人才遠遠未足以支撐六堡茶產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科技研發能力低下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六堡茶制作長期以來都是以傳統的加工工藝為主,現代六堡茶發酵工藝形成僅有50多年的時間,而且一直以來沒有大的科技投入。由于沒有專門的科研機構,缺乏系統和科學的研究,相關定量、定性指標有待完善。同時,六堡茶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藥品和茶化工產品等新產品的研究尚處于孕育起步階段。
????挖掘茶文化內涵樹品牌效應
????由于歷史原因,六堡茶產量相對較小,相當長一段時間主要以外銷出口為主,對內宣傳不足,六堡茶品牌及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其醇厚的品質、獨特的風味、良好的保健作用等都鮮為人知。
????“在六堡茶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系統地發掘、整理和宣傳六堡茶文化變得越來越迫切。”郭維深說,作為擁有1500多年制茶歷史的名茶,六堡茶文化底蘊深厚。六堡茶的歷史、生產工藝、儲藏、品種等方面都有區別于其他茶類的特性,但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系統的挖掘整理,更缺少專業的、深度介紹六堡茶的書籍,這些都不利于提升六堡茶的市場影響力和品位。
????“在六堡茶品牌的對外宣傳上,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出在運作地方品牌上的主導能力。”黃利華認為,目前六堡茶在品牌打造上很多時候靠的是各生產企業單打獨斗,政府部門僅組織企業參加各種博覽會還不夠,還應像一些茶葉產區的地方政府那樣以政府名義牽頭對茶品形象進行策劃、宣傳與打造。
????對此,市農業局局長覃柱材表示,今后,我市將圍繞“一標志兩基地兩平臺”等六堡茶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加快推進六堡茶產業的基地規模化、加工園區化、產品標準化,品牌國際化,文化普及化,逐步擺脫目前制約六堡茶產業發展的毛茶原料、規范生產、品牌建設等方面的短腿,進一步將這張精美的城市名片擦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