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 “聽了黃恒文老師講施有機肥與化肥對粉葛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我心里有譜了,今年新加種了兩畝粉葛,現在長勢良好,肯定會有好收成。”近日,藤縣和平鎮和平村民鄧華明在聽了支書講堂老師有關粉葛種植技術要點的課后,高興地對筆者說。
????去年,藤縣創新方式,將農民培訓、農事宣講、農村黨建“三合一”開設支書講堂,而今年結合開展黨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將支書講堂拓展為“四合一”,增加了聽民聲納民智解民困的功能。如今,支書講堂成為該縣走群眾路線的好載體,發出的是群眾喜聞樂聽的好聲音,這好聲音溫潤著黨群血肉聯系,使黨群關系更為密切。
????傳知識授技能
????“我們開設支書講堂,目的就是整合人力物力,以有效的載體,教育干部,惠及群眾,強化黨群聯系,實現效益最大化。”藤縣縣委書記莫奕堅說。支書講堂整合了農業部門和科技、人力、扶貧等部門的力量,克服了多頭培訓浪費資金人力的弊病,同時通過村支書現身說法,增強講課效果,保證群眾聽而受益。
????為了保證講課效果,作為組織者的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根據當前中心工作和各村實際,結合農事農情統一部署,精心策劃好每次講堂的內容,落實參與的部門和人員,要求授課者寫好講課教案,對于新課還進行“彩排”。對于授課地點則根據實際情況,或者在會議室,或者在田間地頭,或者在農戶。
????目前,全縣共開講支書講堂50多次,聽課群眾達到7000多人次,由于課程編排切合實際,關注農民群眾的切實所需,適合村民理解能力,并學用結合,成為農村黨群聯系的“連心橋”,農民致富的“金鑰匙”。
????金雞鎮旺國村支書吳天銳在藤縣金貿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旺國基地主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經驗,來聽課的平政村干部在講堂中深受啟發,發揮本村距離縣城近、方便農產品銷售的優勢,帶領群眾引進和發展有機蔬菜基地600多畝,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成功帶動本村的產業發展。
????講政策解糾紛
????“在講堂上,縣里干部講政策法律,其他村支書介紹他們的成功經驗,我們也認真聽取群眾意見,跟村民代表和戶主面對面討論釋疑,現在村民們的思想全通了,大家都同意征地。”和平鎮座垌村支書吳容佳滿臉高興地說。
????原來,該村打算興建村文化小廣場,村民大部分都樂意,但是需征地的村民不樂意了,認為是虧了自己益了全村人。縣群眾辦了解情況后,及時組織司法、國土、城鎮規劃、農業、文體等有關部門人員以及東榮鎮大帶村支書覃涓鵬到該村開設支書講堂,從大局從小處給村民講眼前講長遠,覃涓鵬則講自己村建設村文化小廣場給群眾帶來的諸多好處的成功案例,讓座垌村“兩委”干部和黨員群眾觸動很大。“大伙這么一說,我什么都想通了,為了大家的美好生活,為了子孫的幸福,我同意。”被征地對象吳大爺說。目前,座垌村文化中心已經完成土地平整,不日即可開工建設。
????支書講堂除了開設常規的技術課外,還根據農村實際情況,開設有針對性的專題講堂。比如,針對重大工程征地搬遷,清明期間的墳山糾紛,冬季社會治安,宗族糾紛等等而專門開設講堂。
????針對有一個村黨員存在思想散、作風軟、形象差等問題,縣群眾辦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該村開設作風講堂,著力整治“四風”問題。講課結束后,組織者還給這個村的村官布置“課外作業”,即村官根據自己的個人能力和特長,量力而行,主動向黨組織認領包村組、扶持困難戶、服務群眾等任務,重新樹立形象,架設黨群“連心橋”。
????納民智解民困
????“我們村的生態在惡化,河水原來可以挑來喝,現在渾濁了。我們現在喝的是大任水庫的水,但是沒有經過消毒凈化處理。”“都說學生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可是村里連籃球場和圖書室都沒有。”“村民籌集了75萬元準備硬化村路,但是還不夠,政府能不能支持一點?”……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藤縣充分發揮支書講堂陣地作用,把講堂作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主要途徑,把“講堂”搬到村、戶,與群眾“零距離”交流,問計到民,問需于戶,解難為民。今年,僅縣四家班子領導組織的“零距離”支書講堂就達13次,征集各種意見建議和作風問題20多條。目前,該縣通過支書講堂征求到涉及產業發展、道路建設等意見建議和作風問題176多條。
????對群眾反映上來的問題,藤縣做到邊查邊改,立行立改。截至4月底,藤縣根據群眾反映的問題,籌措資金1000多萬元,新建設(立項)農田節水灌溉、鄉村道路、標準化村衛生室等惠民項目50多個,為村民辦好事、解難事167件,樹立了黨和政府的新形象。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支書講堂的制度,把它建設成為‘固定'的流動農村黨校,作為我們黨員干部走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的把手和基站。”縣委書記莫奕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