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肌肉流失有很多不良后果,包括生活質量下降、乏力、容易跌倒、容易失能等,死亡風險明顯增加。十多年來,肌少癥成了國際上老年醫學和老年營養研究的熱點之一。2016年起,肌少癥被列入國際疾病診斷分類編碼,被認定為一種獨立的疾病。如果早期發現,正確診斷,并及時干預,肌少癥是可防可治的。
營養和運動防治肌少癥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臨床營養中心主任孫建琴指出,老年人最常見的營養不良是“瘦”,肌肉少,能量蛋白不足,而營養不良是肌少癥發生的重要原因。人體肌肉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超過50歲時,腿部肌肉出現“雙降”,其中質量每年下降1%~2%,力量每年下降1.5%~5%。數據顯示80歲以上的老人患病率可高達67.1%。改善營養,是原發病治療的基礎支持。研究顯示,70歲以上老年人如果臥床不起,三天肌肉減少1000克。老年人更應該關注肌肉健康,“存錢不如存肌肉”。
營養干預和運動鍛煉是預防老年人肌肉減少的兩大重要手段。一方面是加強營養,既要有膳食均衡全面的一日三餐作為“大灶”,又要有口服營養補充劑在適當時候充任“小灶”。一日三餐盡量按照《膳食指南》的要求去組合,一只雞蛋兩杯奶,三到四兩葷菜,搭配500克主食,300克~500克蔬菜。老年人吃全素不長肉也不長壽,因為營養不均衡、不全面,肌肉的合成就缺乏原料。口服營養補充劑以科學配比提供肌肉因子HMB與乳清蛋白的雙重守護,“補肌肉,減流失”,幫助需要補充的老年人加固“肌”能,安享健康。
另一方面是運動。增肌的體能鍛煉主要是力量運動,推薦項目有練啞鈴、拉彈力帶、散步、練八段錦、打太極拳等。
肌少癥直接關聯術后療效
醫學營養在臨床治療上的干預作用日益突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朱正綱教授指出,肌少癥在老年住院患者人群中的發生率居高不下。有研究提示,康復人群住院期間每10日減少肌肉最高可達5%。外科醫生也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因為肌少癥已經直接關聯到術后療效和康復及預后。
以腫瘤患者為例,由于處于高分解代謝和低合成代謝狀態,肌少癥的發生率較高,不僅影響患者身體的正常代謝,還會降低患者治療療效和生活質量,縮短生存期。營養在多模式癌癥護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腫瘤患者自確診之時起,就應在診斷和治療全程考慮營養問題,并應與抗腫瘤治療并行開展營養治療。
康復期更要注重營養均衡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中心頭頸專科主任醫師應紅梅建議,出院后的腫瘤患者在居家休養期間要營養均衡,葷素搭配,不盲目忌口,不一味偏食,不亂吃保健品。如果腫瘤治療后出現消化道不良反應,不能保證正常進食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添加口服營養補充劑,必要時按醫囑進行靜脈營養補充。
(據《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