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對唱、民俗表演、筒噔聲聲······最近,在紅水河流域的河池市東蘭縣巴疇鄉巴英螞拐文化旅游景區,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銅鼓聲,巴英螞拐節熱鬧開場。除了古老的螞拐文化,打糍粑、包粽子、膠棉線、織布梭等一系列接地氣、原生態的壯家特色民俗非遺展演,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駐足欣賞。當地村民的精彩演繹,不僅把古老的螞拐文習俗演“活”了,也演“火”了,國內外多個主流媒體用不同的語言文字轉發巴英螞拐節盛況,東蘭巴疇鄉巴英螞拐節盛名由此傳開。
打糍粑。
打陀螺。
“從來沒有看過這么原生態的民族節日。”“壯族螞拐節還得看巴英。”“神秘的壯族螞拐節竟然如此震撼。”“壯族山歌原來這么好聽。”從網上熱搜及話題來看,“廣西紅水河流域壯族螞拐節”的熱度不亞于春節。活動當天,廣西都市頻道全天候直播“巴英螞拐節”,共有100多萬人在線觀看。
巴英壯族螞拐節大型銅鼓會。
巴英螞拐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該鄉堅持“黨建引領·文化興鄉”發展理念,創新以“文”為脈,整合沿線村莊民俗文化、自然生態、產業旅游等資源,傾力打造紅水河畔一條文化璀璨、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的紅水河黨建精品示范帶,讓這個曾經有“小西伯利亞”之稱的偏遠小鄉鎮“蝶變”為頗具盛名的民俗文化網紅打卡地。“我們堅持黨建引領文化振興,以打造紅水河黨建示范長廊為基礎,把各方力量有效組織起來,讓本地特色民俗文化資源‘活’起來。”該鄉黨委書記韋德夫說。
村級黨建主題廣場成為群眾的娛樂場所。
為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該鄉通過“黨組織領責,書記領銜,班子成員領辦”,由鄉黨委書記帶領班子成員開展“干部夜訪”行動,多次組織“燈光會”“板凳會”收錄非遺資料,邀請廣西師范大學專家學者提煉恢復原始資料,一大批瀕臨失傳的技藝得以留存,蛙婆愛情神話故事、七弦琴、玉蘭公十二道砍石土司文化等27個民間傳統文化被挖掘保護傳承。
廣西師大專家與民間藝人交流七弦琴彈法。
為引導非遺傳承人堅守技藝、傳承創新,該鄉組建了民間文化藝術協會,成立協會黨支部,通過黨支部搭臺、黨員走訪座談、文化培訓等方式,指導民間藝人守好用好傳統技藝,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的“藍衣壯”味道。“壯寨風情,相約巴疇,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國內外游客體驗神秘螞拐節文化的必選地。”該鄉民間藝術文化協會黨支部書記韋聯德介紹。
巴疇鄉民間文化藝術協會揭牌儀式。
為更好地推動民俗文化振興,該鄉充分發揮黨組織優勢,積極搭平臺、建陣地,做強“藍衣壯”文化品牌。2014年,該鄉整合資源,投資近1億元,著力打造巴疇民族風情村。2022年,巴疇民族風情村入選第三批廣西民族特色村寨名單。隨著吾隘至東蘭、巴疇至金谷二級公路先后通車,區位優勢讓該鄉成為“兩岸四縣”群眾的網紅打卡地。為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該鄉還在各行政村全覆蓋興建銅鼓山歌亭,利用“三月三”“七月半”等傳統節日,舉辦銅鼓會、山歌會等活動,吸引了周邊縣區各路山歌手、銅鼓手和游客圍觀,以歌會友、以鼓傳情,有效帶動基層文化陣地動起來、活起來、熱起來,也提升了巴疇鄉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的影響力。
巴疇民族風情村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