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郭俊杰 通訊員 彭正宗 劉伊琳) 近來,我市強降雨天氣頻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入關鍵階段。全市各級各部門通過構建智能監測體系、完善應急機制等舉措,筑牢地質災害防治安全防線,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連日來,萬秀區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各鎮(街道)危險邊坡、山塘水庫、危舊房等隱患點開展監測巡查,通過任務清單、隱患清單、責任清單“三單”工作法,建立區領導包鎮(街道)、鎮(街道)干部包村(社區)、村(社區)干部包戶的責任體系;長洲區興龍街道、紅嶺街道組織黨員干部、網格員、街道干部及村(社區)工作人員,對地質災害隱患點、低洼易澇點、老舊房屋等重點區域開展高頻次巡查。
為多維度織密地質災害防治網絡,今年,我市科學編制修訂《梧州市202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梧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嚴格落實四色(藍色、黃色、橙色、紅色)預警響應機制,形成橫向聯動、縱向貫通、步調統一、協同高效的防治體系;市自然資源局成立指導組,深入7個縣(市)區一線開展專項指導。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機制,繪制完成覆蓋全域的“隱患點+風險區”雙控一張圖,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動態監測。同時,相關單位的基層干部與地質技術人員組成聯合巡查組,嚴格執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復查”三查制度,對全市1301處在冊隱患點和11199處中等以上風險區進行全覆蓋巡查排查,及時發現并整改隱患問題。
在監測預警方面,我市密切關注“11631”氣象信息,重點加強小時降雨量超過50毫米的極端天氣監測,及時向責任人、監測人和群眾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全市群測群防員嚴格執行24小時值守制度,依托“人防+技防”即3000多名監測員和348處(1989套)智能化監測設備實時傳輸數據,對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落實“一對一”包保責任,嚴格執行“三個避讓”和“三個緊急撤離”原則,堅決果斷轉移受威脅群眾。
針對可能發生的突發險情,我市統籌調配自治區、市、縣三級技術支撐隊伍,儲備足量應急裝備和救災物資,確保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處置災情險情。在風險防控末端,各鄉鎮通過大喇叭、宣傳車等方式循環播放防災知識,有效提升群眾自救互救能力。
市政協委員范舒舒建議:
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建議可從強化宣傳教育和消除地災隱患兩端發力,進一步筑牢地災防治安全防線。一方面,充分運用各類宣傳平臺,通過短視頻、方言廣播等形式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范應對知識,定期組織群眾開展綜合防災、臨災轉移避險等演練,全面提升群眾防災避險能力。另一方面,對在建地災治理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加快推進建設進度,嚴格把控建設質量,確保消除地災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