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羅枚 通訊員 肖則理 胡桂川
自2015年我市行使地方立法權以來,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圍繞全市發展大局,以立法回應社會民生訴求,先后制定13部地方性法規,囊括城鄉建設與管理、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基層治理等方面。特別是2021年9月以來,市十五屆人大圍繞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一極三城”建設“四個梧州”奮斗目標,加快地方立法步伐,用3年時間制定7部并修改1部地方性法規,占我市法規總數的62%,使立法工作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以立法護航產業發展
六堡茶產業是梧州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也是重要的生態產業、富民產業和鄉村振興支柱產業。
隨著六堡茶產業規模的擴大,其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但品牌仿冒、工藝標準不一等問題逐漸顯現,廣大茶農、茶企對立法的呼聲也越發急切。
為保障產業良性發展,加強對梧州六堡茶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2018年,市人大常委會將六堡茶文化保護立法項目列入五年立法規劃,2020年起啟動《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護條例》立法工作,經過廣泛收集社會公眾意見和對條文的精細打磨,2021年11月30日制定出臺《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護條例》,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
作為廣西首部茶文化保護地方性法規,該條例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條,因地制宜設立六堡茶文化核心保護區及文化保護區,設立保護名錄擴大保護范疇,保護茶船古道特殊歷史文化載體,拓展老茶樹立法保護,加強六堡茶品牌建設。
在法治的護航下,梧州六堡茶產業發展越發穩健。截至目前,全市茶園總面積超40萬畝,年產茶4萬噸,綜合產值超250億元。“梧州六堡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55.07億元,品牌收益、強度及發展力均躋身全國前十。
以立法賡續紅色文化
梧州是中共廣西地方組織的策源地,有著廣西黨史上的“18個第一”,現有紅色文化遺存389處(件),這些紅色文化遺存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梧州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
為了促進我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工作,2022年,市人大常委會將梧州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立法項目列入年度立法計劃,經過多次充分座談、論證、實地調研,2023年6月9日市人大制定出臺《梧州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條例》,并于7月1日正式實施,為規范我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傳承、利用等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撐。
條例實施以來,市文旅部門整合全市43處重要紅色資源,創建52個紅色教育、研學實踐教育和勞動教育基地,打造多條紅色研學精品路線,參與研學人數達12.34萬人。“中共廣西組織誕生地”革命文物主題游徑入選自治區革命主題游徑,李濟深故居、梧州中山紀念堂等革命文物也作為游徑點入選“桂東南革命英雄”革命文物主題游徑等游徑線路。我市“大同酒店舊址修繕工程”獲評2024年度廣西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
以立法回應民生關切
2024年7月1日,市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梧州市推進文明城市建設規定》正式實施。
作為我市首部聚焦文明城市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從激勵保障、文明宣傳、社會信用、網絡管理、交通管理、校園建設、文化旅游、醫療衛生、環境衛生、鄉村建設等方面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設工作機制,明確各有關政府及部門單位的職責和任務,突出建體系、及時治、規范處、常態管的協同合力,形成市域文明治理的管理閉環。法規實施后,我市城市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基層干部積極性被激活,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提升,市民滿意度持續走高。
十年間,我市聚焦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的地方性法規相繼出臺,有力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法治需求——
優化便民服務,制定出臺《梧州市農貿市場管理條例》,為解決農貿市場主體責任不清、管理手段缺乏等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促進農貿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呵護城市綠化環境,制定出臺《梧州市中心城區綠化條例》,為建設綠色、宜居、美麗梧州提供制度保障。
破解電動車停放充電消防安全隱患問題,制定出臺《梧州市電動車停放充電消防安全規定》,用法治力量規范電動車停放、充電等日常管理。
……
行而不輟,履踐致遠。十年來,梧州市人大立法工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實現立法推動與改革決策相銜接,從探索實踐到成熟完善,一部部接地氣、解難題、惠民生的地方性法規落地生效,既回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法治需求,也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