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青銅器) 網(wǎng)絡資料圖
曾侯乙編鐘(青銅器)網(wǎng)絡資料圖
在武漢東湖的西北角,一片綠蔭掩映著一組具有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建筑群,整組建筑群融合中國傳統(tǒng)高臺形制與現(xiàn)代設計,部分細節(jié)呈現(xiàn)出楚文化元素(如多層寬屋檐、方正格局),整體莊重典雅。這里就是荊楚文化的朝圣之地——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這六個金色大字,是董必武所題。館內(nèi)迄今已收藏各類文物24萬余件(套),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尤其是青銅器、漆木器、簡牘等成為湖北省博物館的特色。其中曾侯乙編鐘和中國冷兵器之王越王勾踐劍等珍品就藏于該館。
此前,我隨旅游團到達了武漢,武漢的著名景點不少,如黃鶴樓、江漢路等,但導游卻讓我們先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她說,團里有不少是中學生,老師給他們講過中國青銅器的歷史,看一看實物能加深印象。參觀過青銅器后確實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湖北省博物館,我們首先觀賞了曾侯乙編鐘(青銅器)。諸夏以鼎為重器,作為王權的象征,楚文化中,鐘與鼎并重,而迄今發(fā)現(xiàn)的早期楚器以鐘最為典型。鐘又分為鈕鐘、甬鐘、镈(bó)鐘三類,根據(jù)演奏的需要,可將類別不同、大小各異的鐘按照一定的順序編排或組合在一起,形成編鐘。編鐘在先秦時期是樂器也是禮器,作為樂器,往往在祭祀或宴饗時使用。
曾侯乙編鐘(戰(zhàn)國早期)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完整、音樂性能最佳的一套。曾侯乙編鐘全套共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于銅木鐘架上。上層鈕鐘音色清脆,主要用于演奏旋律;中層甬鐘音域?qū)拸V,可演奏復雜旋律;下層甬鐘及镈鐘,聲音渾厚深沉,用于節(jié)奏強化。
整架編鐘猶如一座巨大的音樂建筑,不僅體量巨大,氣魄宏偉,且整體視覺設計充分考慮了節(jié)奏與秩序的美感,細部處理手法也極其精細嚴整。歷經(jīng)2400多年,這組編鐘仍巍然矗立,可見其設計的合理性。
接著,我們觀看越王勾踐劍(青銅器)。相傳,春秋時期,吳越善鑄青銅劍,其質(zhì)量之高,鑄造之精湛,在當時已聞名遐邇,成為有口皆碑的寶器,凡得之者皆視為珍寶。至精者要屬越王勾踐劍,它代表了當時吳越地區(qū)鑄劍技術的最高水準。
越王勾踐劍出土于1965年12月,劍出土時,裝在黑色漆木劍鞘內(nèi),劍與鞘吻合得較緊。劍身滿飾黑色菱形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身至今鋒利如新,僅局部有微量銹蝕,試之以紙仍可劃破20余層。這把距今約2500年的春秋晚期青銅劍,展現(xiàn)了當時吳越地區(qū)卓越的防腐鑄造技術,令參觀者驚嘆不已。劍身一面刻有銘文,銘文為鳥篆,譯為:“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學界普遍認為“鳩淺”即勾踐,該劍為越王勾踐之劍。
看荊楚風云,聽古曲清音,我們徜徉于歷史的長河中,感受那些遙遠滄桑的過往。(林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