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 記者 黃子萃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近年來,我市緊扣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將鄉風文明建設納入基層治理重點任務,以移風易俗為突破口,著力破解鄉村陳規陋習,提升治理效能。通過一系列舉措,全市7個縣(市、區)紅事平均支出減負38.9%、白事平均支出減負40.2%,有效遏制婚喪喜慶事宜中的鋪張浪費現象。今年,蒙山縣榮獲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稱號,我市縣域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家庭創建均實現零的突破。截至目前,我市已有42個創建主體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榮譽,創下歷史性佳績。
制度機制持續完善
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讓地不是損失,是給子孫后代留福。”龍圩區新地鎮富回村村民的這句話,道出了村民們參與鄉村治理的心路變化。
在該村啟動詩詞文化廣場建設時,當地巧用“星級文明戶”評選與積分激勵制度,將“無償讓地”設為核心加分項,48戶村民自發簽訂無償讓地承諾書,主動讓出祖傳宅基地與閑置荒地,建成法治小園、詩詞文化廣場等12處公共空間,破解了“各守一畝三分地”的治理難題。今年,富回村榮獲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近年來,我市將鄉風文明建設作為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抓手,積極構建“市委統籌、部門聯動、縣區主抓”工作格局,因地制宜推行“五個統一”工作法,統一操辦規模、宴席標準、禮金上限、服務隊伍、監督管理;指導7個縣(市、區)修訂村規民約,融入移風易俗內容,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性自治機構,通過“夜訪農戶+群眾有話說+文明鄉風大家話”等形式,引導群眾參與城鄉精神文明建設。
各地積極探索創新治理模式。藤縣金雞鎮同榮村以“牽手+評星制”推動鄰里互助;萬秀區創編粵曲小戲《新風滿梧鄉》等,把移風易俗的好風氣帶到千家萬戶;岑溪市“三碼建設”、龍圩區“積分激勵”、蒙山縣“兩則規范”等機制,讓移風易俗工作有具體路徑可走、有明確規矩可守、有規范準則可循。
文化載體賦能增效
文明新風浸潤人心
“牛娘戲把村規民約唱得有滋有味,聽著有意思也容易記。”近日,岑溪市糯垌鎮綠云村村民陳大姐看完牛娘戲專場演出后感慨道。綠云村堅持以文化賦能鄉風文明,積極搭建特色戲臺、組織非遺展演,宣傳和倡導破除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還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鄉村旅游區等資源,打造移風易俗風景線,年均開展主題黨課11次,先后獲“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18項省部級以上榮譽。
近年來,我市圍繞鄉村“形、實、魂”協同發展要求,整合梳理全市457個文明實踐中心、家風館、鄉風文明墻繪等特色節點,打造25條新時代文明風景線。這些風景線深度融合梧州本土文化,沿著文旅線、產業線、交通線有序鋪展,既讓宣傳觸角隨風景線延伸至鄉村角落,又讓文明新風隨風景線傳遍家家戶戶,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整體水平顯著提升。
同時,我市文化惠民活動也如火如荼開展——戲曲進鄉村校園、“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放映鄉村公益電影等活動輪番上演,惠及群眾40多萬人次。
典型經驗廣泛傳播
示范效應充分彰顯
“以前村民辦婚宴,隨禮少了沒面子。現在彩禮減了一半,喜慶氛圍并沒有減少,大家都覺得負擔減輕了。”蒙山縣文圩鎮大明村村民黃家林道出了當地移風易俗的顯著成效。作為我市鄉風文明建設的典型代表,大明村創新“頭雁+兩則+企管”模式,村黨支部書記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15名“禮房先生”化身宣傳員,通過“雙議事”制度明確“辦不辦”準則與“怎么辦”細則,引導村民減少滿月酒、升學宴等“無事酒”的操辦,倡導簡約適度、不鋪張浪費。如今,大明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明鄉村。
近三年來,我市文明創建成果穩步積累,岑溪市糯垌鎮綠云村、蒼梧縣獅寨鎮古東村、龍圩區新地鎮富回村先后入選全國“村晚”或全國夏季“村晚”示范展示點,蒼梧縣《六堡茶香潤心田 文明實踐譜新篇》、岑溪市《小物件藏文明縮影 微實踐顯文明真章》案例在2025年全區文明實踐工作展示交流活動中作為經驗分享。
今年4至9月,我市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互學互鑒交流活動為抓手,組織152個移風易俗季度重點推進村的村干部前往各縣(市、區)的移風易俗典型村進行現場觀摩,學習“五個統一”工作法與家風培育等方面的創新經驗,并通過召開全市文明鄉風建設現場推進會,進一步強化經驗推廣。為進一步讓好經驗真正轉化為好實踐,我市還印發《梧州市移風易俗典型工作案例》,系統梳理各地有效做法,為基層提供可操作、可復制的工作指引,鼓勵全市基層結合實際靈活借鑒應用,持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走深走實,讓文明之花在梧州鄉村處處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