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趕工作時手邊的冰奶茶、宅家點的重辣火鍋配可樂,這些年輕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正悄悄埋下健康隱患——越來越多的人在體檢時意外發現血壓偏高,曾經被貼上“老年人專屬病”標簽的高血壓,如今有逐步向中青年人群蔓延的趨勢。中青年高血壓表現特征為何?成因有哪些?該怎樣預防或干預?10月8日是第28個全國高血壓日,期間,相關專家對此進行解答。
公眾對中青年高血壓的關注明顯不足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但長期以來,公眾對中青年高血壓的關注明顯不足。”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長鄭博表示,中青年患者在患病初期常無明顯癥狀,加上很多人對高血壓危害認識不夠、擔心吃藥有副作用,導致這一人群的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都偏低,無形中放大了健康風險。
鄭博介紹,從癥狀特征來看,多數年輕患者無頭暈、頭痛等典型不適,僅在體檢時偶然發現血壓超標,這導致疾病易被忽視。同時,輕度高血壓患者居多,其表現為舒張壓(低壓)升高為主,收縮壓(高壓)處于正常范圍或僅輕度升高。“約60%的年輕患者還伴有肥胖、高血脂或高血糖,這些代謝問題會進一步加重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年輕化,除家族遺傳因素外,更多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的。”鄭博分析,年輕人飲食上追求“重口味”,鈉鹽攝入超標,常吃油炸食品、肥肉等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再加上吸煙、飲酒的習慣,從而增加患病風險。此外,工作壓力大,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狀態,再加上熬夜、睡眠不足,進一步提高了發病概率。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高血壓?專家表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血壓超過140/90mmHg(毫米汞柱),即可診斷為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心血管綜合征,病因多樣、起病隱匿、危害嚴重,需長期綜合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9月發布的《2025全球高血壓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高血壓患者人數已達14億,但僅約五分之一的患者通過藥物或生活方式干預有效控制住了病情。2024年,中國30歲至79歲成年人(約2.7億人)中約29%患有高血壓。其中僅57%知曉自身病情,43%接受治療,真正實現有效控制的僅18%。
干預并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血壓
“若不加以控制,高血壓會造成多系統損傷,其中心臟、腦部、腎臟、眼部及血管危害更為突出。”鄭博說,長期高血壓會導致動脈硬化、心肌肥厚,增加心梗、腦卒中風險;腎臟或腎動脈受損可能引發腎功能衰竭;眼底病變可能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專家表示,在中青年階段干預并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血壓,遏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飲食上,應培養清淡飲食習慣,限制鈉鹽攝入,每日食鹽量不超過5克。同時,調整飲食結構,應遵循低鹽、低脂、高纖維的飲食原則,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全谷類食物,少吃油膩、高鹽、高糖的食物。
作息上,應保證每天7至9小時睡眠,避免周末“補覺式”作息紊亂,防止生物鐘失衡。此外,還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快走、慢跑、游泳等合適的運動方式,堅持規律鍛煉,同時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據新華社 余佩璇 張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