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藥物的慎用、忌用、禁用有什么區別
為安全使用藥物,在藥品說明書上經常出現慎用、忌用、禁用字樣,一字之差,含義卻大不相同,作為患者應正確理解和掌握。
“慎用”是指該藥可以謹慎使用,但必須密切觀察病人用藥情況,一旦出現不良反應立即停藥。通常需要慎用的大多是指小兒、老人、孕婦以及心臟、肝臟、腎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因為這些人體內藥物代謝功能(包括解毒、排毒)較差,所以,機體對某些藥物可能出現不良反應,故不要輕易使用。但慎用并不等于不能使用,家庭遇到慎用藥品時,應當咨詢醫生后使用為好。
“忌用”是指不適宜使用或應避免使用該藥。提醒某些患者,服用此類藥物可能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和不良后果。如咳必清,是抑制咳嗽中樞的鎮咳藥,咳嗽痰多時就應忌用,否則痰咳不出來,會加重病情;又如非那根,懷孕3個月的婦女應忌用,一旦服用可能引起胎兒畸形等。但有的忌用藥品如病情急需,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藥理作用類同,不良反應較小的藥品代替,如果非使用該藥不可,應聯合使用其他對抗其副作用的藥品,減少不良反應,盡量做到安全。在家庭用藥時,凡遇到忌用藥品最好不用。
“禁用”是指禁止使用。某些病人如使用該藥會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或中毒。如心動過緩、心力衰竭的病人應禁用心得安;青光眼的病人應禁用阿托品;對青霉素過敏的病人就應禁用青霉素,否則將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甚至死亡。所以,凡屬禁用的藥品,絕不能抱僥幸心理貿然使用。
10、亟需糾正的用藥習慣
能吃貴藥的不吃便宜藥,能輸液的不愿注射,不管是否對癥,吃藥總比不吃好——這些司空見慣的用藥習慣,在今天看來,全是亟需糾正的 “非科學行為”。
(1)“老毛病”現象 有的人每當病情復發時,就憑著自己長期吃藥的“老經驗”,自己去藥店買藥來吃。其實,老毛病復發,其誘發因素并非相同,某些癥狀并非完全一致,還有可能因某種藥品反復使用,而產生藥源性疾病或耐藥性。所以,在病情復發時,最好到醫院看醫生,按醫囑用藥。
(2)隨意增減藥物用量 有些病人不能按時定量服藥,療程不分長短以及漏服、亂服現象經常出現。主要原因表現在病情稍有好轉就停藥,工作忙忘記服藥,治病心切急于求成亂服藥,加大劑量或頻繁更換品種。這種不規范用藥,尤其是抗生素類藥物,極易導致耐藥菌種增多和產生二重感染等。
(3)模仿他人用藥 有的病人看到別人吃某種藥,感覺癥狀相似,自己也跟著吃。這種用藥方式,忽視了同類病人的個體差異性。如常見的細菌性肺炎,不僅癥狀不同,而且病因也不同,有的可能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有的可能是綠膿桿菌引起。在病因不清、不同的情況下,模仿用藥等于無的放矢,輕則無效,重則延誤病情。
(4)多藥并用 不少人有這種心態,對一時難以確診的疾病,會盲目采用多藥并用打殲滅戰,這是很危險的。藥物配伍得當,可以增加協同效果,若配伍不當,相互拮抗,則欲速而不達,甚至引起藥物的副作用相互迭加。臨床上,一般一種藥物能夠解決的疾病,最好不用兩種。
(5)家庭自備藥霉變、過期仍然服用 不少家庭都儲備一些常用藥,以備急用。由于缺乏儲藏知識,藥品很容易受潮、霉變、過期,等到需要時再用,已經沒有什么效果。有的人吃了過期失效藥自己還不知道,這會貽誤治病的時機,甚至會引起藥物不良反應。
(6)認為中藥沒有不良反應 是藥三分毒。中藥也是藥,服用不當,照樣會引起不良反應。羚翹解毒片對外感風熱效果很好,如果用于外感風寒,則只能加重病情。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不辨證用藥而出現不良反應的病例不在少數。
(7)認為按照藥品說明書購藥不會出現問題 這是錯誤的。大部分藥廠都會如實地把藥品的適應癥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寫在說明書上,但不排除個別藥廠對藥品副作用的隱瞞,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而且,有些進口藥,中文說明書過于簡單,副作用寫得不是很清楚。
(8)兒童服用成人藥 很多父母拿成人用的藥品給孩子服用,以為只要對癥就能治病,每當孩子病了,讓其吃成人藥一半量。殊不知,兒童與成人不僅體重不一樣,更有諸多生理、病理上的差別,尤其是小兒肝、腎等臟器發育不完全,有些藥物,成人可用,但孩子萬萬吃不得。如解熱止痛藥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兒血紅蛋白變為高鐵血紅蛋白,降低攜氧能力,造成全身組織器官缺氧。兒童慎用成人藥,切不可想當然,否則,極易釀成大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