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朱元冬 通訊員 紀建超
不用下樓梯就可以將高樓每層的垃圾收集到車上,不用人工分揀就可以將垃圾分成若干品類分開堆放,如此省心省力的垃圾收集和分類方法可以實現嗎?梧州市第四中學七年級學生李宗澤,用自己發明的垃圾分類智能機器人系統給出了設計方案。 日前,記者對這位2019年首批“廣西新時代好少年”稱號的獲得者進行了專訪。

李宗澤在現場演示垃圾分類智能機器人系統。(朱元冬 攝)
自創垃圾分類系統 李宗澤發明的這套垃圾分類智能機器人系統共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垃圾收集機、垃圾清運小車和垃圾分類機。近日,在梧州四中科技樓,李宗澤現場演示了這套系統的運轉過程。 在垃圾收集分類的模擬場景中,首先由三層樓高的垃圾收集機從每層樓的陽臺將垃圾物件傳送出來。之后,收集機通過傳送帶將垃圾物件放進有一定高度的垃圾清運小車的頂部,小車行駛至垃圾分類機前,將垃圾物件倒進一個裝置,然后由兩根交叉運動的杠桿將垃圾物件顛簸至傳送帶進行重新排序。物件隨傳送帶下滑的過程中,根據三個不同槽位的大小形狀掉入相應槽位,進而掉進槽位下方的垃圾池,從而實現垃圾的三種分類。 李宗澤認為,如何將垃圾重新排序和按不同大小形狀掉入對應槽位,是整個系統的關鍵和核心,這也是垃圾分類系統的原理。“當然,這個系統只是一種智能機器人的概念和設想,實際操作還有待完善。”李宗澤說。 智能創造源于生活 想到用智能機器人模型進行生活化的創造,源于李宗澤在梧州市工廠路小學讀書時對生活中垃圾分類的思考。“我們經常丟棄很多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只有將垃圾進行分類,然后分別處理,才能減少人工分揀的工作量,提高垃圾處理的效率。”生活中的思考給予李宗澤啟發,發明垃圾分類系統就這樣開始醞釀。 系統的創造,實際就是智能機器人的拼裝和運行。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李宗澤,已經是學校里出了名的機器人把玩“高手”。“在我7歲生日時,小姨送了一個機器人給我作為生日禮物,我愛不釋手,從此便迷上了玩機器人。”之后,李宗澤對機器人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不僅積極參加各種機器人大賽,還自費去柳州參加機器人學習進修班。為了能設計出更多機器人,李宗澤從網上購買了很多機器人模件進行拆裝。垃圾分類系統的三個機器人,就是在無數次這樣的試驗中拼裝而成的。 多次參賽成“獲獎專業戶”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李宗澤的垃圾分類智能機器人系統已經成型,并在2017年第32屆廣西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科技創新成果競賽一等獎。在廣西科技館的展廳進行科技創新成果展示時,李宗澤的創新作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成為展廳內的“人氣王”。他不僅為來訪的自治區級、市級領導進行講解與演示,還受到了自治區級媒體的關注和專訪。“李宗澤同學勤奮好學,多次參加各類機器人大賽獲得獎項,其他各科成績也名列前茅,真正做到學業與愛好兩不誤。”梧州市工廠路小學校長程智育這樣評價。 除了參加自治區級機器人大賽,李宗澤還參加了2017 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國賽,獲得RoboCupJunior機器人救援賽Mini Rescue B 現場賽(小學)三等獎;參加2017 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國賽華南公開賽,獲得機器人救援賽Rescue Line現場賽(小學)亞軍。李宗澤在小學、初中階段參加并獲得的獎項有30多個,是個名副其實的“獲獎專業戶”。 家校重視科技培養 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習后,李宗澤更加用心學習、刻苦鉆研,在今年4月21日舉行的梧州市中小學電腦機器人競賽中,李宗澤憑借出色表現,與隊友一起為梧州四中爭得了榮譽。近日,2019年首批廣西新時代好少年名單公布,李宗澤榜上有名,他還帶上媽媽一同前往北海參加了頒獎晚會。他的媽媽李海文非常支持兒子的學習與創新,為兒子獲此殊榮感到驕傲。 梧州四中科技輔導員何瑞琦表示,科技教育是四中的一個特色,學校還專門成立了校科技活動小組,并邀請北京大學的專家前來授課,讓學生接觸科技領域的前沿信息,開闊視野。 長大后能夠成為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研發和應用人才,是李宗澤的夢想。他認為,人工智能是未來科技發展的大方向,“我希望在這個領域學習和鉆研,將來報效祖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