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泥車不按有關規定加蓋防漏設施運輸,一路煙塵滾滾。麥朝樞/攝
??? 閱讀提示:
????近日,有讀者報料稱,每天黃昏時分,在西江大橋南岸往市區望去,只見市區上空籠罩著一團黃色的云霧;往紅嶺新區方向,這團云霧更濃,堪比現時北方的霧霾。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運載泥石的車輛在市區來往,而不少泥頭車雖有擋板,但有縫隙,且車輪沾滿泥土到處印下污跡,甚至有的車上泥石不作遮擋致泥塵飛揚。
????早在多年前,有關部門就出臺相關文件規范管理泥頭車,但往往是嚴管時好一陣,過一段時間塵土又滿天飛揚。如何才能長期有效地管理好泥頭車?部分熱心讀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 看法
??? 利用輿論監督
????泥頭車之禍害,管理部門知道,老百姓也知道,但始終整治不力,原因在于管理部門太多,城管、住建、交警都有責任,到頭來誰也不管,造成管理的真空地帶,泥頭車便越發放肆了。筆者認為,除了管理部門應該考慮在亂頭車亂象的整治工作上如何補漏這個問題外,輿論監督也許是另辟蹊徑的好辦法,不僅成本最低,見效也更快。
????首先,各個相關的管理部門要行動起來,收集泥頭車違規行為提供給媒體。如負責工地范圍內的住建部門,要不定時巡查全市的建筑工地、主干道;負責街道保潔的城監部門,要隨時制止泥頭車的灑漏行為;負責城市交通的交警部門,要將對泥頭車的違規現象進行糾正和記錄。也可以借助群眾的力量,發動市民發現并舉報泥頭車違規行為。
????其次,是借助輿論的力量,對泥頭車的違規現象予以曝光。各部門和群眾收集的這些資料,定期提供給電視、報刊、電臺、網站等媒體予以曝光,包括車牌號、所屬工地、投資的房地產商、施工隊等。泥車頭為各在建樓盤服務,而樓盤開售需要在市民當中享有美譽度,良好的形象才能有利于賣房,所以開發商都會很注重影響。媒體公布的泥頭車黑名單里有自己的樓盤或房地產公司名字,這實在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這樣一來,各房地產企業就會自覺規范工地上的泥頭車,長期下去就能起到一個很好的約束作用。 (小荷)
????相關部門做好宣傳工作
????市住建委、市政管理局、市公安局于2011年聯合下達《關于加強城區建筑工地及建筑垃圾運輸車輛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梧州日報也于2011年3月30日第2版曾發表題目為《沿途撒泥最高罰五萬》的文章,詳述了《通知》的主要內容。《通知》規定建筑工地出口處有道路硬化、沖水設施和排水渠道,車輛不能超高超重裝載,車輛要嚴遮蓋篷布,沿途撒泥者每次罰款五千至五萬元。
????《通知》定得很好,但沒有得到有效執行,致使很多道路被泥土覆蓋或撒滿石頭。有關管理部門可能已經忘記自己發過哪些號令了,更不用說去監管建筑工地。有令不行,有法不依,社會不亂才怪。今天的這種混亂局面關鍵是主管部門不作為所至。筆者認為,要杜絕撒泥,主管部門要做好《通知》的宣傳工作,對違規工地和泥頭車除批評教育加重罰外,還要責成其每次都要把弄臟的道路、街區沖洗干凈。市各大媒體對違規工地和泥頭車窮追不舍,不斷曝光他們的劣跡,使他們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樣,梧州人民將實現“美麗梧州,宜居梧州”的夢。(一讀者)
????加大巡查力度
????隨著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建設正緊鑼密鼓地進行,運泥車日夜忙碌的身影會出現在各大小工地上,在運泥車運泥的過程中,出現泥土散落地面的現象屢見不鮮。為了減少泥土掉落或者不掉落。筆者建議交通管理的有關部門要加大巡查力度,要求泥頭車司機運泥時要用塑料薄膜蓋住泥土,為車子穿“衣”戴“帽”,減少泥土對地面的污染。針對一些泥頭車司機利用晚上運泥存在僥幸心理的情況,有關部門就可以利用有十字路口的攝像頭監管泥頭車,發現其沒用塑料薄膜覆蓋泥土的,要對其教育,直到其整改為止。這樣,城市就會更潔凈了。 (李自進)
????鼓勵熱心市民參與監督
????筆者認為治理泥頭車輛違規操作導致余泥撒漏污染路面,首先應從源頭抓起。有關監管部門具體制訂工地車輛出入操作規范流程,要求運輸泥石的車輛在載貨離開工地時,在工地門口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清洗沾滿泥巴的車輪,在所載泥石面上蓋好篷布防止傾漏,并不定期巡查監督施工方執行落實情況,對不符合要求的施工單位進行整治,多次違規的按逐級加重形式進行罰款,從而確保運泥車輛從出發前盡可能防止傾漏污染現象。
????泥頭車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撒漏現象,除了利用交通臨控系統進行監控取證另外,更可開通渠道鼓勵廣大熱心市民參與監督,對載泥傾漏進行攝影取證,從違規車輛的罰款金額中抽取一部分,適當獎勵給最選舉報的市民。(李凌志) |